葛飾北齋 : 《冨嶽三十六景 》中的《神奈川県的大浪》。德布西 以此畫作為其音樂作品《海》的標題畫。印象主義音樂 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 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,受象徵主義文學 和印象主義繪畫 的影響,這類作品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,而是建立在色彩、運動和暗示(Suggestion )之上。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、超越現實的色彩,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 的開端[1] 。
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 和拉威爾 ,其流行地域亦以法國居多。
縱然音樂並不以描述實物為任,但是一些音樂作品卻的確是應情應景而寫的。這些音樂被稱為標題音樂 。而印象主義音樂作品幾乎都是標題音樂。這意味著這些作品會以風景、詩歌或者是圖像為題,例如德布西的《海 》與《春 》。一如印象主義繪畫 ,傾向於描繪物體的光和色,而非其清晰的輪廓,這樣的作品給人以夢幻、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覺。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,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全音階 的使用,這在德布西的作品《帆船》(Voiles)得到很好的體現。另外,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寫有長旋律,偏愛短小精緻的樂句,以營造氣氛。還有德布西會使用到例如具希臘或亞洲特色的音階,如古代中國的五聲調式 的使用[2] 。即使是和其他作曲家一樣使用同樣的調式,德布西也能創作出新穎的和弦[3] 。有名的音樂評論家卡米·莫克萊 寫道[4] :
光在印象主義者畫作中的運用有如主題在音樂里交響式延伸一樣。克勞德·莫奈 的風景其實就是光波的交響曲。而德布西 先生的音樂,並非建立在一連串主題之上,而是紮根於聲音本身的相對價值之中,這和那些畫作異曲同工。這是由會作聲的斑塊所構成的印象主義。
代表作曲家 [ 編輯 ] 德布西 和拉威爾 是公認的兩位印象主義作曲家。另外,席曼諾夫斯基 、杜卡 、義大利的雷斯畢基 [1] 和英國的佛漢·威廉斯 等人也是該流派音樂的傑出代表[5] 。
雖然德布西力圖讓自己遠離印象主義這個詞,但是他音樂的核心無疑正正體現了印象主義的理念。他深受同時代印象主義文學和藝術的影響,並吸收了外國和東方的一些音樂元素,創作出了自己獨特的作品。德布西的音樂色彩朦朧,如夢如幻,其歌劇《佩利亞與梅麗桑德 》、管弦樂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》(Prélude à l'après-midi d'un faune )、《春》、《海 》、《意象》(Images )以及他的鋼琴曲等作品,都是印象主義音樂中的扛鼎之作。而他的名字,也緊緊地與印象主義音樂相連,「德布西主義」(Debussyism)也成為了印象主義音樂的同義詞[4] 。
而另一位印象主義巨匠拉威爾則有著不同的風格。他的音樂以描述身外之物為主,但不像標題音樂 般刻意描寫事物,而是遠離象徵主義 中深染的主觀元素,以一種遠距離、極度客觀的立足點來創造音樂的印象。他雖與德布西並稱為印象樂派的大師,但是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確犀利,他避開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,以大量的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[6] 。其中《庫普蘭之墓 》、《為死公主而作的孔雀舞曲 》、舞劇《達夫尼與克羅埃 》以及G大調鋼琴協奏曲等,都是極具印象主義特色的作品。
德布西逝世後,一大批作曲家採用了印象主義技法創作了自己音樂作品,其中一些更被稱為「後印象主義者」,包括米堯 、布朗潔 、普契尼 等人[5] 。
雖然印象主義流行的時間不長,它很快就被更加激進與富於變化的現代音樂 所代替[1] ,但卻在音樂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。值得一提的是,調性 的重要性在印象主義音樂被淡化。雖然這些音樂作品仍是有調性的,但是其「無功能」和弦(non-functional chords )為後來的荀白克 等人所代表的無調性音樂 鋪平了道路[2] 。而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「表現主義 」、「十二音體系 」以及「序列音樂 」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[1] 。
參考文獻 [ 編輯 ] 參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盡量在臉書粉絲團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