🎹【從清寒學琴到痴琴人生】16歲才開始學鋼琴的我,怎麼走上調音這條路
不是所有音樂人,都是從小學琴、一路走菁英音樂班出身。
也不是每一位調音師,天生就能聽得出音高頻率與泛音。
我就是那種半路出家、從清寒家庭中硬是走出一條音樂路的人。
【沒有起跑線的開始:清寒家庭、16歲才開始學琴】
我的家庭很普通,甚至可以說是清苦。父母是辛苦工作的勞工,收入不穩,從小沒有什麼補習費,更別說學鋼琴這種「貴族興趣」。
我第一次碰鋼琴,是16歲,別人已經彈到李斯特,我還在找C大調。
但就是那個年紀、那一次接觸,點燃了我心裡那團關於音樂的火。
我進入音樂班時,已經晚了人家好多年。我的主修是單簧管,副修是鋼琴,還選修了梆笛。為了補足耳朵與手的感覺,我天天加練,練到手指長繭、指尖腫痛;放學不去玩,放假不去玩,就是關在教室練琴、練樂器、背樂理。
家裡沒有琴,我就去音樂教室租琴練習。半小時50塊,對家境來說不是小錢,我只能集中精神,在有限的時間裡壓榨出最大的進步。
我也自學吉他,因為它便宜又能創作。那時候我心裡有個夢——我想成為創作人,用自己的旋律與歌詞說出心裡的故事。
我買過盜版樂譜本、錄影帶學指法,自己用錄音機錄Demo;還曾夢想過某天能站在台上指揮樂隊,有當紅歌手唱自己的歌給全世界聽。
【甄試與聯考:術科過了,學科卻差幾分】
我曾為了考音樂系而拼命準備。術科方面,我通過了所有標準——視唱、聽寫、音樂理論、主修、副修的演奏,我都過關。
但學科卻讓我跌了一跤。英文、數學、國文,沒人幫我補、也沒家教,我就是自己硬啃。最後成績出來,只差那麼幾分,與音樂系無緣。
那年,我收到兵單。同時,家裡兩位長輩失業,經濟雪上加霜。我無法再任性重考,只能先放下夢想、面對現實,進入軍旅。
退伍後,我回歸音樂,開始在才藝班、音樂教室教學。
我會的樂器多——單簧管、梆笛、鋼琴、吉他,我什麼都教,還會幫忙帶校隊、辦音樂會。但很快,我碰到一個無形的障礙:「男老師在才藝班比較吃虧」。
有些家長會覺得女老師比較溫柔、有耐心,招生比較容易;音樂教室也多半優先聘用年輕女性,因為形象較討喜。
我努力了好幾年,卻總是卡在「排不到滿課」「學生流動率高」「收入不穩」的困境裡。
我心想:難道我的音樂人生就這樣了嗎?
【2001年,我進入KAWAI,成為儲備調音師】
2001年,一個轉機出現了。KAWAI公司正在招募儲備調音師,我看到招募公告,心裡像被打開一扇窗。
「調音師」這個詞對我來說很陌生,卻又帶著某種吸引力。那是離開舞台,卻仍與鋼琴最靠近的一份職業。
我投了履歷,寫了一封充滿誠意的自傳,也誠實地交代自己的非典背景。
可能是我對鋼琴的熱情太明顯,也可能是他們看到我這個「跨界學徒」的潛力——我被錄取了。
從此,我走進了鋼琴的內部世界。
【從創作人到職人:調音師的修行】
調音不是你愛音樂就會的。
你得學會看懂結構、懂得琴弦與響板的振動、調律釘的扭力、羊毛槌的走位、擊弦系統的重整等。你要會聽,也要會修,還要能判斷每一台琴的「性格」。
我像從零開始的學徒,一天又一天跟著老師傅與工廠製造的參與與學習。有時候手被夾傷、耳朵聽到頭痛,也沒怨過。因為我知道,這是一條值得走的職人路。
這裡雖然沒有舞台燈光,但有每一台琴裡的光。當我把一台沉寂多年的老琴調好、讓它再度發聲時,那種成就感,比站在掌聲中還踏實。
【痴琴人的誕生:不再當明星,而是守護聲音的人】
慢慢地,我開始接自己的案子,後來成立了品牌「痴琴人・台中鋼琴調音師職人」。
這個名字,是對自己最真實的註解。
我痴迷琴聲,也痴迷每一個家裡願意留住琴的故事。
我知道不是每一個人有資源學琴,所以我更珍惜那些靠自己摸索、苦練走來的人;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我不再是那個想當音樂創作人的年輕人,但我仍每天與音樂為伍,只是從寫歌轉為「修復琴聲」。
我不期望站在舞台中間,但我成為了那個讓別人能站上舞台的幕後推手。
你問我會不會後悔沒走音樂系?沒成為音樂創作人?
我會說,不會。因為我沒有放棄音樂。
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音樂共存、走完這條熱愛的路。
今天,我依然靠音樂生活,靠專業立足。
從每一次為孩子調音、每一次為老琴整調,我都覺得自己是在完成年少那個夢。
不是每個人都能當明星與演奏家,但每個人都能選擇專業、堅持與熱愛。
而這條路,我走得甘願,也走得踏實。
✅痴琴人・台中鋼琴調音師 洪老師
📞 0922-091-512
🌐 www.pianofan.idv.tw
🔗 Facebook粉絲頁
🎵「從16歲的半路出家,到今天為無數家庭調音——我走過的每一步,都有聲音留下的痕跡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盡量在臉書粉絲團留言